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裕美人

兰之爱,同予者何人

 
 
 

日志

 
 

原创:难忘香港 难忘香港的文学之旅  

2009-11-21 21:43:29|  分类: 香港行迹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广东肇庆中学 唐文明

2008年06月03日19:44  来源:人民网-港澳频道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原创:难忘香港 难忘香港的文学之旅 - 裕美人 - 裕美人
唐文明在香港教育统筹局语文教学支援组

  经过严格的选拔,到商业味道浓厚的香港,进行一年的中文教学交流,香港方面称呼我们为“顾问”“专家”――最初我们心里的文化优越感是非常鲜明的。

  某一天,知道香港中文大学卢玮銮教授(作家小思)要出席教育统筹局语文教学支援组的一个专题活动“香港文学之旅”,我心底对于文学的热情很自然地流露了出来:提前到商务印书馆买下了小思老师的每一种作品,带上学校文学社的刊物,趁小息时间,请小思老师签名,并把刊物送给她。小思老师很高兴,热情洋溢地为我签名,并为文学社题词。这是我和香港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小思老师的报告让我看到了一个作家对于文学教育的殷殷期望,也看到了一个曾经在中学任教的中文老师对于文学和教育一如既往的热忱。小思老师让我反思自己近年来的浮躁心态,更清醒地意识到:为文学、为教育,需要有一种坚持的信念和毅力。

  不久协作的圣保罗男女中学希望我可以协助他们整理一套“普通话教中文”的校本教材。我首先找来几套不同出版社的教材通读。在一首现代诗的作者栏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他就是语文教学支援组的主任梁志华!很快我们有了一次合作的活动:到棉纺会中学举行一次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专题短讲。短讲的角度是“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我负责示范个性化的朗读,分别用“薄幸男”和“俏皮女”的语气朗诵徐志摩的《偶然》。那次合作效果很好。在以后每周一天回到支援中心上班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些极其短暂的关于文学的交流。志华还把他最近写的几本书送给我和其他几个爱好文学的交流人员。后来来自全国范围的一批交流人员到来,里面有全国散文写作协会的刘培良等,据说他们几个男同胞就会经常和志华小聚,甚至喝点小酒,畅谈文学。

  香港“情迷拉丁”艺术节。2005年10月30日,我独自看了一出中英剧团的话剧《事先张扬的求爱事件》,是以智利诗人聂鲁达为主人公的一出关于诗歌、友谊和爱情的作品。从场刊知道,11月5号还会有一场聂鲁达的诗歌朗诵会。我对此充满期待,于是问志华是否知道这件事。怎么可能不知道呢?我们的诗人志华还是那一天的表演者之一!我们根据志华提供的路线,找到了“紫罗兰书局”――处于西洋菜街热闹繁华的商铺中间,狭窄的楼梯往上三楼,滚滚红尘之上另有乾坤的一家不大不小的书店。书店里的书大体和别的书店没什么两样,有商务、外语、爱情或武侠小说,还有刘以鬯、黄粲然等人的文学学术著作。与别不同的是,一个比较大的书架上,一本一本排列着《秋萤诗选》,上面还贴有欢迎投稿的启事。后来我从协作学校不同的中文教师口里听到“秋萤诗社”,觉得她是香港人心目中一个鲜明的文学符号。朗诵会就在书柜之间的空隙,大家就势找位置站着或者坐着。主持人是电台播音员,也是诗人。用粤语朗诵现代诗歌,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实际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是男女声、吉他伴奏、性感舞蹈演员伴舞等等方式,也让我们品尝了一顿以拉丁浓情为原材料,香港制造的文学正餐。从志华所写的书《梦想国追寻》里,我了解到这种“楼上书局”的经营,正是香港“文学青年”追寻梦想的精神体现。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物质社会,诗社、书店和他们的主人们,就是浊世中的一股清流,红尘中的一缕清风。

原创:难忘香港 难忘香港的文学之旅 - 裕美人 - 裕美人
内地交流人员刘培良、唐文明和余光中先生在狮子山下诗歌朗诵会

  真正的文学盛宴是每年一度的“狮子山下”诗歌朗诵会。2006年4月8日,我参加了由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狮子山诗歌朗诵会2006——余光中、郑愁予跟你分享新诗朗诵与欣赏”。除了余光中先生和郑愁予两位先生大气深沉的普通话朗诵,还听到香港的一批新老诗人用粤语朗诵他们的作品。因为是自己的作品吧,无论是新作还是代表作,听来都有一种感动人心的力量,记不清有没有当日在紫罗兰书局读诗的诗人了,但是这一次算是我对于香港文学的一次深度接触。最后全场的诗人和听众与余光中先生一起朗读余先生的《民歌》: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 也听见

  沙 也听见

  …… ……

  那种投入,那种激情,正如刘培良先生所说,让人感受到“诗歌的力量,诗人的伟大”。而这样的记忆,是我在香港文学之旅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难忘香港,难忘香港的文学之旅。在棉纺会中学,中文科的老师向我推介香港的作家作品,他们精心策划准备诗歌创作课,带上学生排练在香港艺术中心公演的话剧;在圣保罗男女中学,常常在小息之后,我旁听老师们的文学沙龙,他们谈论香港、内地和外国的作家作品;在闲暇的周末,我去香港艺术中心、演艺学院观赏了《宇宙连环图》和《长发幽灵》等话剧;在志华的书里,我了解到有不少的香港人,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而乐此不疲地忙碌着……

  这一年“沉浸式”的香港生活体验,不仅让我对香港的文学界有了一些点上的亲密接触,改变了我的文化优越感,而且让我反思和观照自己,以文学之名,以教育之名,我们应该可以做得更多一些。(2008/05/06)

  评论这张
 
阅读(520)| 评论(1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